短文网

短文/随笔/诗歌/散文/心情/作文/唐诗/宋词/故事/成语/日记/语录/哲理

关中地窑探秘

有一次,朋友与我谝闲传,他知道我喜爱旅游,便推荐道:三原县柏社村附近有不少地窑民居,很有特色,有时间了可以去看看。

我顺口答应下来,但并没有很当回事儿,心里想:地窑么,就是窑洞,陕北一带多得很,再有特色能特到哪里去?

亲临现场,我才明白,朋友说的不差,是自己孤陋寡闻,犯了经验主义错误了。

我脑海中的窑洞,是一种靠崖式的窑洞(崖窑)。一般是在黄土坡的边缘,沿直立的土崖横向挖掘的土窑。这是一种很常见的洞窑,陕北有,关中有,其他地方也有,这也是许多人概念化的窑洞样式。

地窑与崖窑不同,它是一种地坑式窑洞。一般是在平地上向下掘挖出一个方形或矩形的地坑,再在地坑四周凿出一口口的窑洞,一孔窑洞斜通到地面,作为进出通道、出入口。说它是窑洞,其实更像是一个地坑院天井院地下的四合院。

这种地坑式窑洞是中国民居中最珍贵的形式,世界上除了北非突尼西亚少数几个村庄有此种窑洞外,就只有中国才有这种住宅形式。主要分布在甘肃、山西、陕西、河南等省,河北省的中部、西部以及内蒙古中部也有少量分布。柏社村是关中地区保存规模最大的地坑式窑洞村落。地窑冬暖夏凉,舒适自然;地窑村更是不见村,不见窑,不见人,仿佛平地一片茂密的翠树林。就像有人说的:见树不见村,进村不见房,闻声不见人。

地窑历史,深入追踪,其前身可能是远古时期的洞穴。《周易.系辞》上说:上古穴居而野处,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。开始筑穴而居,大概始于先周,《诗经.大雅.棉》中就有古公亶父,陶复陶穴,未有家室的说法。陶复陶穴说的是一种半地穴式窑洞,这种窑洞应该是窑洞的鼻祖了。据说,秦汉以后,已经能够建筑全地穴式窑洞了,到了宋元时期,窑洞建筑技术基本成熟,明清时期达到全盛。

关中地窑起源于何时,我没有找到确切的资料。南宋郑刚中在《西征道里记》中曾介绍了荥阳以西挖掘地窑的方法。由此推断,关中地窑的始建时间应该不会晚于宋朝。

岁月漫漫,沧海桑田。现在,关中地区已经见不到宋朝以前的地窑了,即使是明代的地窑,我也没有查到确凿的记录。2021年,三原县人民政府公布历史建筑名录,其中有三原一带地窑的信息,从名录上看,大多数地窑建于民国时期,只有极个别的地窑是建于清朝末期。

为什么要在地下建造窑洞呢?开始我并不理解。恰巧,在一座地坑院落中,有几块地窑介绍板栏,我细细研读,原来,过去的百姓生活条件差,没有足够的钱财去购置建筑材料,因地制宜挖掘地坑院便是最佳的选择。挖掘地坑院虽然费时费力,但却不需要开支多少银两。加上三原地区属于半干旱性气候,年降雨量少,地下水位低,黄土堆集深厚,土质结构紧密,非常适合这种地下挖坑,四壁凿洞民居形式。应该说,当地民众还是很有智慧的。

建造一处完整的地坑院落很不容易。按老乡的说法,过去挖地坑院修地窑,要先沿院边挖一条三四米宽、六七米深的地槽,挖好后晾晒三四个月时间,边晾晒边清理存土,晾干后便可以挖窑洞了,一般要挖卧室、厨房、粮仓,甚至要挖牛舍羊圈。挖好之后修蹬道、挖渗井、造围栏。还要植树绿化,前梨树,后榆树,当院栽棵石榴树。寓意前景顺利(梨),后代富足(榆钱),多子多福(石榴)。

据说,打一院地窑从开工到完工,需要四到五年的时间。过去,机械设备缺乏,全靠手挖肩挑,流下的汗水,付出的辛劳可想而知。

居住地窑的好处很多,但不足也是显而易见:采光不足,通风不畅,出入不便。因此,目前当地的村民大多数已经搬离了地窑,住进了地面上的砖瓦房。居住方式的改变,彰显了农村经济的发展,说明人民富裕了,生活水平提高了。

人富了、家搬了,地窑闲了。闲不能弃。因为地窑是关中民居文化的一部分,是当地民众祖祖辈辈不断探索形成的产物,是民居文化宝贵遗产。华建敏称它们是地平线下古村落,民居史上活化石。说的恰与其分。

我曾经看过一个资料:三原柏社村现存地坑窑134院,有780孔窑洞,其中225孔为下沉式窑洞四合院式地坑窑。这么多的地窑,是柏社村的财富,是陕西人民的财富,也是中华民居文化的财富,应当保护好,开发好,利用好。在保护中得以延续,在延续中得以传承。目前,当地已经开始在做这方面的工作,但需要做得更好。

随机推荐:
收藏扑克 女孩发夹 磁护 5w 40 不锈钢环 ins连衣裙女chic 原创定制 人体躯干模型 铝合金雨棚 dk女泳衣 MAXRIENY 合金变形金刚 泡面碗带盖陶瓷 路由器穿墙王 入场券印刷 明日方舟cos博士 弹簧床垫 绿松石原石 润唇膏 弱电箱 八宝粥材料 更多精选文章>>>

本站由EMLOG强力驱动

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收集/整理,本站纯公益性用途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